Nature | 南科大谭斌团队在N-手性催化不对称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讲席教授谭斌团队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 N. Houk教授团队合作,在N-立体中心手性分子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不对称有机催化控制三角锥形氮中心手性”(Controlling pyramidal ni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讲席教授谭斌团队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 N. Houk教授团队合作,在N-立体中心手性分子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不对称有机催化控制三角锥形氮中心手性”(Controlling pyramidal ni
电催化中借助DFT模拟活性位点、反应能垒及动态稳定性,在CO₂还原、氮气还原等反应中展现高选择性与低过电位优势。MoRe@N₄O₂-G等异核体系通过电子耦合活化底物,为高效催化设计提供范式。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讲席教授谭斌团队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 N. Houk教授团队合作,在N-立体中心手性分子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不对称有机催化控制三角锥形氮中心手性”(Controlling pyramidal ni
CeO₂的理论计算聚焦表面结构与缺陷、吸附及反应特性、电子调控等。通过DFT等方法解析氧空位形成能的晶面依赖性,量化吸附能与中间体稳定性,揭示电子结构调控机制;动力学模拟结合过渡态搜索与溶剂化效应,阐明反应路径。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介绍了吸附机理的基本概念,区分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并从计算化学角度说明如何用DFT、能垒搜索与分子动力学等方法揭示吸附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细节。文章还给出建模与验证的实践建议,帮助初学者将理论预测用于催化、传感与环境治理等实际问题。
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关键方向。然而,其核心组件——固态电解质(SSE)长期以来面临着“离子电导率低、界面兼容性差”的双重挑战。目前主流的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三大类:无机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有机高分子电解质以及
掺杂是增强碳基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的有效且广泛使用的方法。通过将杂原子引入碳或金属基质并极化相邻原子,可以调节电子结构并创建活性位点。这增加了导电性并降低了反应能垒,从而提高了催化性能。
决速步(Rate-Determining Step, RDS)是化学反应中决定整体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在复杂的多步反应中,决速步通常是反应路径中最慢的一步,其速率决定了整个反应的效率。理解决速步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反应中的作用,对于催化剂设计、反应条件优化以及反应
总结:本文系统阐述了离子迁移能垒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电池性能的重要影响。离子迁移能垒作为离子扩散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能力。
本文系统介绍了电催化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的反应机理及其在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在OER部分,重点分析了经典四步反应路径(AEM)、晶格氧参与机制(LOM)和氧化物路径机制(OPM)的特点与优势,揭示了晶格氧在降低反应能垒中的作用。
2025年9月16日,同济大学王颖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Net-Zero Upcycling of Mixed Polyolefins by Spatially Homogeneous
这一理念源于自然界酶催化的启示——天然酶常通过不对称结构实现高选择性,而合成催化剂则通过对称性设计或破缺模拟这一特性。其核心在于:对称性直接影响活性位点的空间构型、电子分布及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行为。
热力学关注反应的可能性与平衡状态,以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和平衡常数(K)为核心参数——ΔG
密度泛函理论(DFT)在催化反应选择性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揭示催化反应的微观机制,还能通过计算吸附能、反应能垒、电子结构等参数,解释反应产物的选择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DFT如何解释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HOMO-LUMO能隙(ΔE)是关键指标,其中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量直接反映位点接受电子对的能力——越低(即轨道能量越接近费米能级),接受电子对的能力越强。